您当前的位置:

孙天胜|古滕文脉千秋盛 赖有乡贤传斯文——《滕州文献志》读后

发布时间:2022-09-03   点击:

第一次与古滕结缘,是三十年前去滕州上课,此后,登龙泉塔,访薛故城,看博物馆,到前掌大考古现场。前几天,又刚刚到滕州博物馆听了一场文博大讲堂——岗上遗址最新发掘报告……这一桩桩一件件,无不与文化有关。曾经有一个寒假,我去枣庄市图书馆,借来万历年间于慎行主修的《兖州府志》,又从档案局借来多个版本的老《滕县志》,一边翻阅,一边感慨:古往今来,滕州这块土地,出过多少英雄豪杰。奚仲、孟尝君、滕文公、毛遂…… “水势腾涌的古滕大地,与深厚的历史文脉之间,定是有着必然的联系吧?山居之民,千树枣,千足羊;滨河之民,千亩麦、千石稻……山欲开云柳乍风,杜梨花白小桃红……"“薛北滕南几问津,远山如画黛眉新……”滕州真是一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。从新石器早期开始的史前文化,基本上没有间断:北辛文化、大汶口文化、龙山文化、岳石文化……厚厚的文化层,浩繁的古文献,让人惊叹。但是多少年来,这里缺少一部古代文献的辑录。尤其是明清以来,滕州贤达辈出,著述汗牛充栋,却未见有记述目录的卷帙,地方古典文献的整理也基本阙如。



前些日子,蒙孙井泉先生相赠,竟让我得以一睹杨其东先生的《滕州文献志》。
杨其东先生热爱自己的家乡,热爱滕州的文化,他把这种热爱变成了扎扎实实的行动。他本以古书坊为业,但在经营过程中,发现了地方文献的文化价值,于是古籍版本舍不得卖,并开始大力搜集,专心研究,动笔整理,由卖书到藏书,由看书到写书,成了真心做学问的人。40余万字的《滕州文献志》,让杨先生毕十几年之功于一著,收录了丰富的滕人古今著述(其中包括明清至民国120多个姓氏的族谱家乘资料400余部),每一种都考证了作者的相关信息,考证了著述的版本抄刻、序跋题记,以及内容宗旨、授受源流,都是十分珍贵的地方文史资料,完全可补正史之不足,填补了滕州文化传承上的空白。听孙井泉先生讲,杨其东因痴迷地方文化,耽误了许多赚钱的工夫。任窗外红尘滚滚、甚嚣尘上,而他的室内却是心香一瓣、黄卷青灯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不啻是一个让许多人怀疑的神话。《滕州文献志》的后记中,有作者的一段购书记,读来不觉怦然心动——想当年,自己也有多次这样的经历:与心仪之书失之交臂,那份无奈的心情,真是难与君说。真正的读书人,读至此都不免悠然心会”……古语有云:富而好文。管子说: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滕州自古以来地理条件优越,土层深厚,土壤肥沃,水源丰富,植被茂密,因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先民,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。现在的滕州又是山东较为富庶的一个县市,有着一连串国内知名的文化头衔,所以这里不缺文化,可要紧的是,如何让文化植根在人的心里?记得刚改革开放那会,我们有个代表团访问韩国,当一位团员慨叹韩国大宇、三星集团的惊人业绩时,陪同的韩国主人却一脸惋惜地说:可惜我们没有屈原、没有鲁迅……还有一年,一个中国代表团访问德国,当他们惊叹于鲁尔工业区的巨大成就时,陪同的德国人却说,我们更以黑格尔、康德而自豪……这两件事让我们看到,工业强国固然是用科学和技术来赚钱,但他们更看重文化先贤对自己精神的滋养。《滕州文献志》的问世,从小处说,是杨其东先生个人兴趣爱好的结晶;从大处讲,又何尝不是地域文化的绝好传承?近年来,举国上下都在讲传统文化,反过来便是文化传统。个人的文化自觉,理应成为一个地方的文化自信。滕州人一直是以自己的家乡而傲视左右的,可我们是否想过,物质的富裕只是形而下的,文化的昌盛才是长久的资本。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讲,民间人士自觉的文化研究,理应得到政府的支持。仅靠个人的爱好兴趣,是难以持久的,也是难成系统的。对于像杨先生这样自觉的文史研究学者,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予充分的褒扬,资助他们倾注心血的研究,使其有交流活动的场所,有研究活动的经费,有一展技艺的舞台。倘能如此,则杨其东先生幸甚,滕州的文化事业幸甚! 【孙天胜,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