滕氏姓氏名望
滕抚
字叔辅,北海剧人,汉朝顺帝的大将。初仕州郡,稍迁为涿令,有文武才用。太守以其能,委任郡职,兼领六县。风政修明,流爱于人,在事七年,道不拾遗。滕抚性方直,不交权势,宦官怀忿。及论功当封,太尉胡广时录尚书事,承旨奏黜抚,天下怨之。卒于家。
滕胄
汉顺帝时著名文人,北海郡剧县(今山东省昌乐县)人,滕胤之父。博学善属文,孙权待以宾礼,每有军政书疏,常托滕胄修饰润色。曾任京兆尹,但不幸早卒。
滕耽
汉顺帝时北海郡剧县(今山东省昌乐县)人,滕胤之伯父。仕吴为右马司,为人宽厚,亦短命。
滕胤
字承嗣,三国·吴北海郡剧县(今山东省昌乐县)人。滕胤少时有节操,刚成年就娶公主为妻。孙权称王之后,滕胤被封都亭侯。后来历任丹杨太守、吴郡太守和会稽太守。孙亮继位之后,滕胤出任太常、卫将军。
滕延
字伯行,东汉时北海人,后来曾任京兆尹,有政绩,世人称之为长者。官至济北相,因处死数十人,把尸体堆放在交通要道。侯览、段大怒,将此事报告桓帝,滕延被处以滥杀无辜之罪,送到廷尉审理,免去官职。
滕修
晋代名将。字显先,南阳人。初仕吴为将帅,历官广州刺史。武帝时任安南将军,广州牧。封武当侯。在南积年,为边民所附。
滕文公
战国时滕国的贤君,名宏,当时世称元公,他与孟子是同时代人。据《孟子注疏》记载,汉代赵岐考证古纪《世本》注:滕国有考公麋,其子元公宏,后世避讳改考公为定公,以元出行文德故谓之文公。学者赵岐考证文公名宏,文公的父亲名麋,有关滕文公的言论事迹多集中在《孟子·滕文公》上下篇里,《汉书·艺文》载《孟子》十一篇,今有七篇传世。另有世传《孟子外传》四篇,因古本失传,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传世本。清版《滕县志》载有《滕文公庙碑》,是依据历代文献考证写成刻之于碑的。滕文公在做世子时就非常注重治国之道,认真寻求强国富民之策。他奉命出使楚国时,得知孟子在宋国,回国时途经宋国,曾两次向孟子请教治国的道理。
滕昙恭
梁代孝子。传说五岁时,他的母亲患了热病,想吃西瓜,滕昙恭所住的地方不产西瓜,急得他大哭不止,忽然不知从何方来了一个和尚,送给他一个西瓜,他拿回家去给母亲吃了,一时传为美谈。
滕昌佑
五代十国时候的画家。他生长在江南鱼米乡的吴郡,所以性情温和,善于画花鸟蝴蝶知了小虫等,又爱画鹅鸭,其中尤以鹅为著名。继承唐代尚华丽之风,画鹅都配以牡丹或芙蓉等花卉。
滕宗谅
字子京,北宋诗人,即是宋代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中提到的那个“滕子京”,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。与梅尧臣(字圣俞)在池州(现安徽省贵池市)西南牌楼镇大王洞赋诗唱和而名传千古。
滕茂实
字秀颖,东门外滕(陈)宅街人,北宋政和八年登进士第。靖康元年,茂实以工部员外郎假工部侍郎身份与副佥书路允迪奉命出使金国,和议割据三镇太原。金之西路军到太原城下,遭宋军抵抗,金主迁怒,将茂实二人及随从囚于云中郡,令茂实换上金国服装,投降称臣,茂实坚拒不受。他具冠帻(整好衣冠)拜伏号泣,请求随行,却不为金人所许,最终忧愤成疾而卒;其弟滕祺及族人滕承,也同时被金人所掳,却是坚贞不屈。此时,金之东路军一路南下攻克开封,掳掠徽宗、钦宗父子,北宋宣告灭亡,历史称为“靖康之耻”。
滕中正
青州北海人,宋初大臣。初仕后周,归宋后官终判留司御史台。性峻刻,连鞫大狱,任御史中丞时,振举纲宪,人谓称职。
滕元发
婺州东阳人,宋代官吏。仁宗进士,仕途有起伏,任真定、太原知府时,治边有方,人称名帅。工于书,尺牍流便,尤擅毫翰。有《孙威敏征南录》。
滕经
人物传说。邢台清河传奇人物,名滕经,死后被皇帝两度封神。滕经是明朝清河县滕蒿林村人,从小就过目成诵,聪明好学,才华横溢,被誉为“小圣”。传说他将要进顺天府乡试时,乡亲们见他才华横溢,都认定他此去必定中头名,滕经也觉的有把握。乡亲们为他筹集了盘缠、一船书籍供他在船上阅读,并且赶制了一面大旗,上书四个大字:“头名解元”。上路时乡亲们都来送行,滕经望着乡亲们期待的眼神,感动得流下了热泪,说道:“此去必不负众望,若不中元魁,绝不还乡。”船起航后,为减轻船载,尽快赶路,他凭着超人的记忆力,读完一本书就投到河里一本。水龙王知他素日勤学刻苦,便将他所投之书一本本携去保存,并让肥美的鱼儿跃上船,供他食用。到京城后,滕经见到来赶考的举子,大都是富家子弟,带着礼品,趾高气昂,不可一世,穷困书生寥寥无几,还处处遭受官老爷的白眼。
考试过后,主考官看过各考生的文章后,不由得对滕经暗暗佩服,他的文章条理清楚,气势磅礴,大有青云直上压倒一切之气势,但见滕经衣衫破旧,身无分文,又见那面大旗,不由得暗想:此人如此贫穷,又如此狂妄,我偏不点你。到揭榜时,滕经一看榜上无名,想起乡亲们的期盼与嘱托,不由得产生极大的喷怒。自己报国无门,不能为民效劳,一气之下来到河边,朝着家乡拜了三拜,投河自尽。滕经死后,龙王把他迎接入龙宫,封他为河神。而事实上,嘉靖皇帝敕封他为“北河平浪小圣”,清康熙敕封“护国镇海显佑济运平浪元侯灵应尊神”。沿河两岸的百姓为他立碑建庙,每天香火不断。河神小圣也保佑百姓平安,凡有家乡的人乘船渡水,就派水族众将保护船行。从此,河神滕小圣的传说就流传下来。
滕代远
滕代远(1904.11.2-1974.12.1),苗族,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岩门镇玳瑁坡村人。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。在家乡读过私塾、小学、国语讲习班,当过小学教师。1923年考取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。1924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,1925年10月由团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。是平江起义的主要领导者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之一,功勋卓著的杰出革命家。
大革命时期,1924年任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学生会和常德学联组织部长,青年团常德地委委员、总务主任。由于参加革命斗争,与粟裕等39人被开除学籍。经党组织安排,到长沙近郊区菜农中做农运工作,迎接北伐军入湘。1926年后历任共青团平江县委书记、湖南省农民协会委员长、中共湘东特委书记兼醴陵县委书记、湘鄂赣边特委书记等职,从事青年运动、农民运动和兵运工作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1928年7月与彭德怀、黄公略等参与和领导平江起义,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党代表兼第13师党代表。12月与彭德怀率部到井冈山与朱毛红军会师。1930年后历任红三军团政治委员,红一方面军副总政治委员、中央军委武装动员部部长等职。参加了保卫井冈山的斗争和中央苏区历次反“围剿”,曾获二等红星奖章。1934年7月被中共中央派赴前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。后入苏联红军陆军大学、列宁学院学习。1937年春回国到新疆,与陈云组织接应西路军余部进入迪化。
抗日战争时期,任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,主持八路军新疆办事处工作。1938年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、中共中央北方局常委,参与组织领导敌后游击战争。后奉命去晋西北地区统一指挥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进攻,巩固和发展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5月调任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兼副政治委员,培训了大批军政干部。1942年8月起,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(八路军)前方总指挥部参谋长,参与指挥部队反击日军“扫荡”和“蚕食”。1944年与副参谋长杨立三提出开展增产节约的“滕杨方案”,在机关部队推行,为战胜严重困难,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,参与指挥上党、邯郸战役。
解放战争时期,1945年12月以顾问的名义,在北平协助叶剑英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工作,并根据中央军委电令,以八路军参谋长的名义,在北平设立八路军办事处(对外称为滕公馆)。后被派往重庆、南京,协助周恩来与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。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,参与指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内线进行反攻作战,领导人民武装建设,并指导军工生产。1948年5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委员、华北军区副司令员,11月任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,后兼任铁道兵团司令员、政治委员,喊出了“解放军打到哪里,铁路就修到哪里”的战斗口号。领导军民恢复铁路交通,为保障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、为铁道兵的创建和人民铁道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政务院政务委员,财经委员会委员,国防委员会委员,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任铁道部部长、中共铁道部党委书记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从祖国东北延伸到朝鲜境内的铁道线,成为一条打不断、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,为打败侵略者作出了重大贡献。是第一、二、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,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,中国共产党第七届至第十届中央委员。
1974年12月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,终年70岁。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,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滕海清
滕海清(1909-1997),安徽省金寨县人。1929年参加游击队。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。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任红四方面军第11师33团班长,第32团副连长、连长,四川巴中游击队营长,红四方面军第33团营政治教导员,第10师28团政治委员。参加了长征。
抗日战争时期,任八路军129师385旅教导大队大队长,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,游击支队第二团团长,八路军第四纵队五旅旅长,新四军第4师11旅、9旅旅长。
解放战争时期,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6师师长兼政治委员,第13纵队副司令员,第2纵队司令员,第三野战军21军军长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兵团军长兼政治委员,军事学院高级系副主任,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,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内蒙古军区司令员,济南军区副司令员。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。
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。荣获二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、一级解放勋章。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。1997年10月2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,终年88岁。
滕国栋
滕国栋(1902-1936.7.13),壮族,广西省恩隆(今田东)县林逢乡人。1923年考入百色省立第五中学。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